元素 |
序號:56 |
符號:Ba |
名稱:鋇 |
類型:金屬 |
原子量:137.327 |
原子 結構 |
原子半徑/Å: 2.78 |
離子半徑/Å: 1.35 |
電子構型: 1s2 2s2p6 3s2p6d10 4s2p6d10 5s2p66s2 |
||
原子體積/cm3/mol: 39.24 |
氧化態: 2 |
共價半徑/Å: 1.98 |
|||
物理 性質 |
熔 點(℃): 729 |
沸 點(℃): 1898 |
密度(g/cc,300K): 3.59 |
||
比 熱/J/gK : 0.204 |
熔化熱/KJ/mol: 7.75 |
蒸發熱/KJ/mol : 142 |
|||
導電率/106/cm : 0.03 |
導熱系數/W/cmK: 0.184 |
狀態:軟的,銀色重金屬 |
|||
地質 數據 |
太陽(相對于 H=1×1012): 123 |
海水中/p.p.m.: |
滯留時間/年:10 000 |
||
地殼/p.p.m.: 500 |
大西洋表面: 4.7 × 10-3 |
太平洋表面: 4.7 × 10-3 |
|||
大氣/p.p.m.(體積): |
大西洋深處: 9.3 × 10-3 |
太平洋深處: 20.0 × 10-3 |
|||
生物 數據 |
血/mg dm-3 : 0.068 |
肝/p.p.m.: 0.04 - 1.2 |
日攝入量/mg: 0.6 - 1.7 |
||
骨/p.p.m.: 3 - 70 |
肌肉/p.p.m.: 0.09 |
人(70Kg)均體內總量/mg: 22 |
|||
發現 過程 |
1808年,英國的戴維,用汞作陰極,電解由重晶石制得的電解質,蒸去汞,而制得鋇。 |
||||
描述 |
銀白色金屬,略具光澤,有延展性。密度3.51克/厘米3。熔點725℃。沸點1640℃。化合價+2。電離能5.212電子伏特。化學性質相當活潑,能與大多數非金屬反應,在高溫及氧中燃燒會生成過氧化物BaO2。易氧化,能與水作用,生成氫氧化物和氫;溶于酸,生成鹽,鋇鹽除硫酸鋇外都有毒。 |
||||
來源 |
自然界中有重晶石和碳酸鋇礦。可由熔融的氯化鋇在氯化銨存在下電解而制得。由于反應活性很高,自然界沒有純鋇。金屬鋇要浸入礦物油中保存。 |
||||
用途 |
用于制鋇鹽、合金、焰火等;也是精制煉銅時的優良去氧劑。用于火花塞,真空管,焰火,熒光燈。 |
||||
資料 |
鋇、鍶、鈣和鎂同是堿土金屬,也是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元素。不過鋇和鍶在地殼中的含量與鈣、鎂相比,還是較少的。再加上它們的化合物的實際應用不及鈣和鎂的化合物廣泛。因此它們的化合物比鈣和鎂的化合物晚些被人們認識,只是戴維把鋇和鍶和鈣、鎂同時從化合物中電解分離出來。 堿土金屬的硫化物具有磷光現象,即它們受到光的照射后在黑暗中會繼續發光一段時間。鋇的化合物正是因這一特性而開始被人們注意。1602年意大利波羅拉(Bologna)城一位制鞋工人卡西奧勞羅將一種含硫酸鋇的重晶石與可燃物質一起焙燒后發現它在黑暗中發光,引起了當時學者們的興趣。后來這種石頭被稱為波羅拉石,并引起了歐洲化學家分析研究的興趣。到1774年,舍勒認為這種石頭是一種新土(氧化物)和硫酸結合成的。1776年他加熱這一新土的硝酸鹽,獲得純凈的土(氧化物),稱為baryta(重土),來自希臘文barys(重的)。 人們在接觸鋇的化合物的過程中,認識到鋇的化合物是有毒的,今天碳酸鋇被用來作為毒鼠藥,而氯化鋇對人的毒害與汞也不相上下。但是硫酸鋇是沒有毒的,它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或堿中,因而它不會產生有毒的鋇離子,它還具有阻止射線通過的能力,因此在利用X射線檢查腸胃中是否存在病變時,醫生讓你服用它,吃一頓鋇餐。硫酸鋇沒有任何氣味,吃后會自動排出體外。 鋇化合物種類繁多,工業上常用的有氯化鋇(BacL2)、碳化鋇(BaC2)、氫氧化鋇[Ba(OH)2]、碳酸鋇(BaCO3)、硫化鋇(BaS)等。其中硫酸鋇和碳酸鋇不溶于水。鋇化合物應用甚廣,如硫酸鋇用作白色顏料、胃腸造影劑,氯化鋇用于制造其他鋇鹽或鋼材淬火,碳酸鋇用于陶瓷、搪瓷和玻璃工業。許多鋇鹽可用作分析試劑。 |